〔記者林惠琴、吳欣恬/台北報導〕諾貝爾生醫獎昨公布,由美國免疫學家詹姆士‧艾利森與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摘下殊榮,獲獎理由分別是發現免疫抑制因子CTLA-4與PD-1,進而發展出免疫療法,為癌症治療帶來重大性突破,近年免疫療法已逐漸運用在黑色素細胞癌、肺癌、肝癌、淋巴癌等多種癌症治療。兩人也是唐獎首屆生技醫藥獎得主。
-
人體免疫系統有T細胞,可透過APC辨識並殺死癌細胞。艾利森研究發現「蛋白質CTLA-4」恐讓T細胞煞車,需鬆開再活化;本庶佑則發現另一「蛋白質PD-1」,也需解除其煞車作用,再活化免疫細胞,以殲滅癌細胞。
唐獎首屆生技醫藥獎得主
台北醫大癌症生物學與藥物研發所副教授、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賴基銘解釋,人體內有免疫T細胞可對抗外來癌細胞,但為避免T細胞過度活化、攻擊自己的正常細胞引發自體免疫疾病,體內有可調控機制,正是此次諾貝爾生醫獎發現的CTLA-4與PD-1。
中研院院士龔行健也解釋,免疫系統T細胞可殺死各種癌細胞,也有「煞車機制」避免做得太過火,但癌細胞有時會伸手拉開免疫細胞的煞車,以免都被殺掉。兩人的研究就是以抗體讓癌細胞不能抓住煞車,讓免疫細胞恢復活性,殺掉癌細胞,這機制已在數種癌症治療發現有效,配合化療更有加成作用。
艾利森和本庶佑二○一四年獲得我國唐獎生技醫藥獎,龔行健當時擔任介紹人。龔行健說,兩人的研究貢獻甚大,對癌症治療給予新希望。
龔行健表示,艾利森發現T細胞抑制性受體CTLA-4,證明CTLA-4抗體可阻斷T細胞抑制性訊息,活化殺死癌細胞的反應;本庶佑則是發現T細胞PD-1抑制性受體。根據兩人研究發現所研發的藥物,已先後經美國食藥局(FDA)核准上市。
不過,賴基銘也指出,目前免疫治療藥物只在約廿%至廿五%癌症患者身上有療效,未來合併化療、放療、標靶藥物或細胞療法,將是新趨勢。
龔行健進一步指出,目前這療法在應用上最大挑戰是要辨識對哪些病患有效。目前有兩種辨識方法,一是有很多突變的癌細胞,用這療法很有效;另是看癌細胞有無伸手拉住煞車,目前已知包括皮膚癌、血癌和肺癌都有不錯效果。
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醫師侯明模也說明,近年免疫療法已運用在黑色素細胞癌、肺癌、泌尿道癌、腎細胞癌、淋巴癌、頭頸癌、肝癌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