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IY酵素大揭密學者:衛生安全最難掌控
2013 年 02 月 28 號 10:31:23
專訪:蔡偉傑
酵素是具有特異活性能力和催化特性的蛋白質,能幫助身體的消化和代謝。像是木瓜、無花果和鳳梨等水果就有天然的蛋白質分解酵素,協助將蛋白質轉換成能量,或修復細胞、器官和組織。人的身體已有酵素儲存,但隨年齡增長會慢慢遞減,因此攝取食物補充酵素相當重要。這些知識對熟悉酵素的朋友而言,想必不會陌生。
〔掀自製酵素熱潮〕
一般蔬果和發酵食物除了含有酵素,還有諸如維生素B群、維生素C和二價礦物質(鋅、錳、鐵)等輔酶(co-enzyme)或輔因數(co-factor)。它們在結構上能協助提升酵素活性,使新陳代謝更活躍。此外,人體中有一種能清除自由基的超氧化歧化酶(Super Oxide Dismustase,SOD)酵素,含有葉黃素、?茁胡蘿蔔素、葉綠素、維生素C和E等蔬果也具有類似SOD之功能。
問題在於,酵素對溫度十分敏感,一旦達到攝氏48度就開始喪失活性(denature),因此要攝取蔬果的酵素,最好在考量安全的前提下,不過度煮熟或加工這些食物為佳。
另一種方法,即是在熟食之餘服用酵素補充品。這也因此掀起近五、六年來的DIY酵素熱潮,尤其材料由簡單的蔬果開始,慢慢再加入中藥,近兩年來更有雪蓮菌的出現。
在家DIY酵素省錢又保健,值得鼓勵,但罔顧魔鬼般的細節會讓酵素製作功虧一簣。臺灣環球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曾雅秀提醒民眾,酵素製作涉及微生物控制,單是衛生管理就隱藏許多問題。
“市面上的沙拉菜都以合法的臭氧、漂白水等殺菌,而牛奶則以UHT(ultra-high temperature)高溫殺菌,以超過攝氏100度以上溫度,花1、2秒時間殺菌,但居家就不太可能這麼做,”她表示,居家消毒通常都是高溫殺菌,但酵素怕高溫,所以其原料只能以清水洗淨。“如果不衛生就會暗藏壞菌,可能會發黴、產生毒素,牽涉到安全問題,不能不小心。”
此外,民眾對微生物菌種知識掌握不多,也難以控制溫度、空氣量、菌種和原料的最佳比例等,“比如養酵母菌的環境中是不能有空氣的,如果酵素容器上半截是空的,酵母菌就會長得不太好。”曾教授指出,DIY酵素忽略的細節越多,製作成品的安全性和功效都會大打折扣,飲用成效就會減弱。
以下整理本刊記者和曾教授的訪談內容:
LL:大馬的居家DIY酵素流行了好幾年,方法包括加入蔬果或中藥、黃糖或寡糖(Oligo),有些會另外加水。但也開始有聲音冒出,說這些DIY酵素其實是釀出酒或醋,而不是酵素。這種質疑說法可信嗎?
曾:一般蔬果的表皮有兩種菌,一種是野生酵母菌(如葡萄和李子表面很多),另一種則是空氣裡掉落的醋酸菌,這些材料加入黃糖製作一定會產出酒精和醋。如果再釀久一些,酒精也會轉換成醋。傳統的酵素DIY完全不用微生物接種,喝起來一定是醋的味道,但上述兩種菌至少能幫助腸胃蠕動,促成好的消化反應。
如果用寡糖取代黃糖,情況就有些不同,因為醋酸菌不能食用寡糖,只有像包菜上的乳酸菌可以。所以加了寡糖的酵素,聞起來和吃起來的酸味就偏向乳酸製品。如果衛生得當,這類寡糖做的酵素是比較好;而用黃糖做出來的酵素,講明瞭還是蔬果醋。當然,醋一定有它的保健功能,卻未必能提供酵素特有的效果。
〔可加糖壓制黴菌?〕
LL:在家DIY酵素不一定都會成功,有時酵素表層會長黴菌,一些人會再撒一層黃糖或黑糖上去,給它繼續發酵。
曾:其實長出了黴菌,就會產生麴菌毒素,大家應該聽過黃麴毒素(aflatoxin),這是肝癌的致病成因之一。我們最擔心DIY酵素的污染問題,蔬果洗不乾淨風險很高,像德國5月份爆發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(EHEC)事件就可以引以為戒。
如果選擇加糖去壓制黴菌,加到超過酵素整體的60%,就會等同於用糖去醃制,達到脫水保存的效果。到這種階段發酵就會停止,沒有活菌存在,食用這樣的酵素就沒有幫助了。
LL:那先不論“DIY酵素是醋”的爭議,一般我們製作酵素時,採用單一或多元食材酵素會有差別嗎?綜合各種材料製作,一次喝下多種酵素的方式好嗎?
曾:酵素有兩萬多種,但每一種酵素耐受酸堿、發酵程度或保護方式都不一樣,不是說釀酵素將所有材料加在一起就好,要先瞭解才做。以乳酸菌為例,乳酸桿菌屬(Lactobaccilus)和雙歧桿菌屬(Bifidobacterium)兩種菌的屬不同,就可以同時服用,但如果是同一菌屬下的多種菌,一齊吃下去它們會自相殘殺,能存活在身體中的益菌就不多了。所以,製作酵素建議多用單一食材,作用專一,民眾可以輪流飲用不同種類的酵素。但我發現本地有人用火龍果做酵素,看了其實有點擔心。
〔火龍果做酵素風險高〕
LL:怎麼說?單做火龍果酵素不就是單一食材嗎?
曾:因為火龍果的果膠含量很高。假設拿去做酵素,一開始做出來的成品有酒精、醋酸,還會有被催化出的甲醇。如果釀的時間不夠久,沒有全部轉為醋酸,殘留有毒性的甲醇是會造成失明的。不是不能做,而是這原料的風險比較高,加工時間要更長。建議用青菜、鳳梨、木瓜這些材料比較安全。
LL:但是像木瓜和柑橘類水果等也有果膠啊,那全都不能用來做酵素了?
曾:很多水果都有果膠,但在尤其成熟的水果中,果膠會分解並釋放甲基CH3。在自然發酵的過程中,甲基容易被酵母菌轉換成具有毒性的甲醇。我來到大馬,發現很多人都用過熟的火龍果當作酵素,因此才會說風險很高。至於柑橘類水果,它的皮含果膠最多,可是因為果皮有丹寧,苦味很重,一般發酵時會榨汁去皮。至於木瓜酵素,大部分人都用青木瓜而非熟木瓜,所以也不用擔心。
LL:那麼在酵素中使用一些中藥行嗎?
曾:我必須特別提起,目前我們以生物科技製作酵素時還不會採用中藥。稱它為藥,就代表它有一定毒性,我們還不知道它經過微生物分解會轉化出什麼物質。如果轉化出有毒物質,那風險不就很高了嗎?除非經過長期動物實驗有初步結論,否則在酵素中添加多種中藥進行微生物發酵,是很危險的。
LL:安全是很重要,但我們也不希望自己辛苦製作的酵素,喝進去的效果不高。只是酵素不耐高溫,近來也有人指出它不能耐胃酸,這樣是不是白喝了?
曾:我們都在談酵素的活性,這是我們要的效果。因為酵素要到小腸才會發揮分解脂肪、蛋白質等作用,只能適應這裡的pH值環境。如果活菌可以順利到達小腸,就能住在小腸絨毛的縫隙,趕走環菌。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加寡糖比加黃糖好,因為可以餵食住在腸子裡的乳酸菌,間接再產出酵素,效果更長遠。
可是就如你所說的,身體是有關卡在挑戰,除了胃酸的pH低於2的強酸環境,還有膽鹽(bile salt)。膽鹽是肝臟會分泌出的一種能乳化脂肪的物質,它會使酵素喪失活性。我們在家DIY酵素不會去考量這個問題,但它確實會發生,所以如果要保持活性,就一定要有保護劑配方。
LL:如果去看市面上的酵素產品,有些是液狀的,就像DIY酵素一樣,但有些卻是粉狀的。那粉狀的是否比液態的更加穩定?
曾:要說哪種酵素產品的形態最好,不如看是怎麼保護酵素活性。一般粉狀產品會有個保護層,叫做腸衣錠,它能通過胃酸,在pH值7以上的小腸環境中才會溶解,釋放酵素和營養素。至於液態的酵素,一般會加入寒天或海藻膠。臺灣有個產品叫做“晶球優酪乳”,喝起來有一些小珠子,就包裹著益菌。而海藻膠是海藻中提取的多醣體,會形成保護膜,護送營養素和益菌到腸子,不會被胃酸分解。
LL:城市人多半比較忙,沒時間去注意DIY酵素的衛生安全。如果想選購市面上的酵素產品,除了以上說的“保護層”因素之外,還有什麼是可以注意的?
曾:一般可以從三個條件來看。第一、經過熱殺菌不用。一般產品是加入糖後害怕會發酵產生氣體爆罐,所以直接裝在玻璃瓶子內,經過高溫加熱才出廠,方便保存。怎麼去評估呢?如果這產品的糖加得不多,不超過60%,開蓋了又能置放很久,幾乎都是經過熱殺菌的。這種酵素產品很安全,但活性很差。
第二、看微生物種類。如果原料接種超過一種以上同屬的微生物,建議不要考慮。如果真的要選,那產品最好是從不同菌屬各選擇一種菌就好。
第三、酵素失去天然顏色不用。天然蔬果都有抗氧化色素,但切開來經過氧化就會變成咖啡色,效果會減低。幾乎大部分水果切開來氧化都會變成咖啡色,都是氧化的結果。專業酵素製作有讓成品儘量保持接近原料顏色的技術,有時稍微變色是因為糖的關係,但是不會差太多。
另外可以去參考產品的SOD-like(超級抗氧化物)值。專業酵素製作最基本的要求,是去看它能提供多少單位的SOD-like,沒有這個數值,你就不知道酵素活性有多少。市面上的產品在説明消費者提升消化和整腸功能的部分,做的還不錯,但更多人關心的是,喝了酵素精神會不會變好、能不能防止老化及癌症,這也是重點。
LL:如果DIY酵素或市面上的產品有一定成效,我們會察覺到身體有哪些改變呢?
曾:如果你飲用時是比較廣泛性的補充,除了有助消化、腸胃通暢外,基本上運動時比較不容易疲倦,睡眠品質比較好。最重要的是抗老化,比如黑斑會不見,這種老化現象減緩是可以察覺到的…
專訪:蔡偉傑
酵素是具有特異活性能力和催化特性的蛋白質,能幫助身體的消化和代謝。像是木瓜、無花果和鳳梨等水果就有天然的蛋白質分解酵素,協助將蛋白質轉換成能量,或修復細胞、器官和組織。人的身體已有酵素儲存,但隨年齡增長會慢慢遞減,因此攝取食物補充酵素相當重要。這些知識對熟悉酵素的朋友而言,想必不會陌生。
〔掀自製酵素熱潮〕
一般蔬果和發酵食物除了含有酵素,還有諸如維生素B群、維生素C和二價礦物質(鋅、錳、鐵)等輔酶(co-enzyme)或輔因數(co-factor)。它們在結構上能協助提升酵素活性,使新陳代謝更活躍。此外,人體中有一種能清除自由基的超氧化歧化酶(Super Oxide Dismustase,SOD)酵素,含有葉黃素、?茁胡蘿蔔素、葉綠素、維生素C和E等蔬果也具有類似SOD之功能。
問題在於,酵素對溫度十分敏感,一旦達到攝氏48度就開始喪失活性(denature),因此要攝取蔬果的酵素,最好在考量安全的前提下,不過度煮熟或加工這些食物為佳。
另一種方法,即是在熟食之餘服用酵素補充品。這也因此掀起近五、六年來的DIY酵素熱潮,尤其材料由簡單的蔬果開始,慢慢再加入中藥,近兩年來更有雪蓮菌的出現。
在家DIY酵素省錢又保健,值得鼓勵,但罔顧魔鬼般的細節會讓酵素製作功虧一簣。臺灣環球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曾雅秀提醒民眾,酵素製作涉及微生物控制,單是衛生管理就隱藏許多問題。
“市面上的沙拉菜都以合法的臭氧、漂白水等殺菌,而牛奶則以UHT(ultra-high temperature)高溫殺菌,以超過攝氏100度以上溫度,花1、2秒時間殺菌,但居家就不太可能這麼做,”她表示,居家消毒通常都是高溫殺菌,但酵素怕高溫,所以其原料只能以清水洗淨。“如果不衛生就會暗藏壞菌,可能會發黴、產生毒素,牽涉到安全問題,不能不小心。”
此外,民眾對微生物菌種知識掌握不多,也難以控制溫度、空氣量、菌種和原料的最佳比例等,“比如養酵母菌的環境中是不能有空氣的,如果酵素容器上半截是空的,酵母菌就會長得不太好。”曾教授指出,DIY酵素忽略的細節越多,製作成品的安全性和功效都會大打折扣,飲用成效就會減弱。
以下整理本刊記者和曾教授的訪談內容:
LL:大馬的居家DIY酵素流行了好幾年,方法包括加入蔬果或中藥、黃糖或寡糖(Oligo),有些會另外加水。但也開始有聲音冒出,說這些DIY酵素其實是釀出酒或醋,而不是酵素。這種質疑說法可信嗎?
曾:一般蔬果的表皮有兩種菌,一種是野生酵母菌(如葡萄和李子表面很多),另一種則是空氣裡掉落的醋酸菌,這些材料加入黃糖製作一定會產出酒精和醋。如果再釀久一些,酒精也會轉換成醋。傳統的酵素DIY完全不用微生物接種,喝起來一定是醋的味道,但上述兩種菌至少能幫助腸胃蠕動,促成好的消化反應。
如果用寡糖取代黃糖,情況就有些不同,因為醋酸菌不能食用寡糖,只有像包菜上的乳酸菌可以。所以加了寡糖的酵素,聞起來和吃起來的酸味就偏向乳酸製品。如果衛生得當,這類寡糖做的酵素是比較好;而用黃糖做出來的酵素,講明瞭還是蔬果醋。當然,醋一定有它的保健功能,卻未必能提供酵素特有的效果。
〔可加糖壓制黴菌?〕
LL:在家DIY酵素不一定都會成功,有時酵素表層會長黴菌,一些人會再撒一層黃糖或黑糖上去,給它繼續發酵。
曾:其實長出了黴菌,就會產生麴菌毒素,大家應該聽過黃麴毒素(aflatoxin),這是肝癌的致病成因之一。我們最擔心DIY酵素的污染問題,蔬果洗不乾淨風險很高,像德國5月份爆發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(EHEC)事件就可以引以為戒。
如果選擇加糖去壓制黴菌,加到超過酵素整體的60%,就會等同於用糖去醃制,達到脫水保存的效果。到這種階段發酵就會停止,沒有活菌存在,食用這樣的酵素就沒有幫助了。
LL:那先不論“DIY酵素是醋”的爭議,一般我們製作酵素時,採用單一或多元食材酵素會有差別嗎?綜合各種材料製作,一次喝下多種酵素的方式好嗎?
曾:酵素有兩萬多種,但每一種酵素耐受酸堿、發酵程度或保護方式都不一樣,不是說釀酵素將所有材料加在一起就好,要先瞭解才做。以乳酸菌為例,乳酸桿菌屬(Lactobaccilus)和雙歧桿菌屬(Bifidobacterium)兩種菌的屬不同,就可以同時服用,但如果是同一菌屬下的多種菌,一齊吃下去它們會自相殘殺,能存活在身體中的益菌就不多了。所以,製作酵素建議多用單一食材,作用專一,民眾可以輪流飲用不同種類的酵素。但我發現本地有人用火龍果做酵素,看了其實有點擔心。
〔火龍果做酵素風險高〕
LL:怎麼說?單做火龍果酵素不就是單一食材嗎?
曾:因為火龍果的果膠含量很高。假設拿去做酵素,一開始做出來的成品有酒精、醋酸,還會有被催化出的甲醇。如果釀的時間不夠久,沒有全部轉為醋酸,殘留有毒性的甲醇是會造成失明的。不是不能做,而是這原料的風險比較高,加工時間要更長。建議用青菜、鳳梨、木瓜這些材料比較安全。
LL:但是像木瓜和柑橘類水果等也有果膠啊,那全都不能用來做酵素了?
曾:很多水果都有果膠,但在尤其成熟的水果中,果膠會分解並釋放甲基CH3。在自然發酵的過程中,甲基容易被酵母菌轉換成具有毒性的甲醇。我來到大馬,發現很多人都用過熟的火龍果當作酵素,因此才會說風險很高。至於柑橘類水果,它的皮含果膠最多,可是因為果皮有丹寧,苦味很重,一般發酵時會榨汁去皮。至於木瓜酵素,大部分人都用青木瓜而非熟木瓜,所以也不用擔心。
LL:那麼在酵素中使用一些中藥行嗎?
曾:我必須特別提起,目前我們以生物科技製作酵素時還不會採用中藥。稱它為藥,就代表它有一定毒性,我們還不知道它經過微生物分解會轉化出什麼物質。如果轉化出有毒物質,那風險不就很高了嗎?除非經過長期動物實驗有初步結論,否則在酵素中添加多種中藥進行微生物發酵,是很危險的。
LL:安全是很重要,但我們也不希望自己辛苦製作的酵素,喝進去的效果不高。只是酵素不耐高溫,近來也有人指出它不能耐胃酸,這樣是不是白喝了?
曾:我們都在談酵素的活性,這是我們要的效果。因為酵素要到小腸才會發揮分解脂肪、蛋白質等作用,只能適應這裡的pH值環境。如果活菌可以順利到達小腸,就能住在小腸絨毛的縫隙,趕走環菌。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加寡糖比加黃糖好,因為可以餵食住在腸子裡的乳酸菌,間接再產出酵素,效果更長遠。
可是就如你所說的,身體是有關卡在挑戰,除了胃酸的pH低於2的強酸環境,還有膽鹽(bile salt)。膽鹽是肝臟會分泌出的一種能乳化脂肪的物質,它會使酵素喪失活性。我們在家DIY酵素不會去考量這個問題,但它確實會發生,所以如果要保持活性,就一定要有保護劑配方。
LL:如果去看市面上的酵素產品,有些是液狀的,就像DIY酵素一樣,但有些卻是粉狀的。那粉狀的是否比液態的更加穩定?
曾:要說哪種酵素產品的形態最好,不如看是怎麼保護酵素活性。一般粉狀產品會有個保護層,叫做腸衣錠,它能通過胃酸,在pH值7以上的小腸環境中才會溶解,釋放酵素和營養素。至於液態的酵素,一般會加入寒天或海藻膠。臺灣有個產品叫做“晶球優酪乳”,喝起來有一些小珠子,就包裹著益菌。而海藻膠是海藻中提取的多醣體,會形成保護膜,護送營養素和益菌到腸子,不會被胃酸分解。
LL:城市人多半比較忙,沒時間去注意DIY酵素的衛生安全。如果想選購市面上的酵素產品,除了以上說的“保護層”因素之外,還有什麼是可以注意的?
曾:一般可以從三個條件來看。第一、經過熱殺菌不用。一般產品是加入糖後害怕會發酵產生氣體爆罐,所以直接裝在玻璃瓶子內,經過高溫加熱才出廠,方便保存。怎麼去評估呢?如果這產品的糖加得不多,不超過60%,開蓋了又能置放很久,幾乎都是經過熱殺菌的。這種酵素產品很安全,但活性很差。
第二、看微生物種類。如果原料接種超過一種以上同屬的微生物,建議不要考慮。如果真的要選,那產品最好是從不同菌屬各選擇一種菌就好。
第三、酵素失去天然顏色不用。天然蔬果都有抗氧化色素,但切開來經過氧化就會變成咖啡色,效果會減低。幾乎大部分水果切開來氧化都會變成咖啡色,都是氧化的結果。專業酵素製作有讓成品儘量保持接近原料顏色的技術,有時稍微變色是因為糖的關係,但是不會差太多。
另外可以去參考產品的SOD-like(超級抗氧化物)值。專業酵素製作最基本的要求,是去看它能提供多少單位的SOD-like,沒有這個數值,你就不知道酵素活性有多少。市面上的產品在説明消費者提升消化和整腸功能的部分,做的還不錯,但更多人關心的是,喝了酵素精神會不會變好、能不能防止老化及癌症,這也是重點。
LL:如果DIY酵素或市面上的產品有一定成效,我們會察覺到身體有哪些改變呢?
曾:如果你飲用時是比較廣泛性的補充,除了有助消化、腸胃通暢外,基本上運動時比較不容易疲倦,睡眠品質比較好。最重要的是抗老化,比如黑斑會不見,這種老化現象減緩是可以察覺到的…
本文摘自 ” http://tieba.baidu.com/p/2511091218 ”